一、集团与政府评价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走向了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大众化教育。国内高职人才培养在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的指导下,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已在职教界形成共识。在此基础上,各高职院校和专家学者分别根据各地、各专业具体教学实践,形成了多种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四川天一学院根据自身优势,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最后以233+X”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全院推行。

课题立项至今,建设初见成效,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33+X”人才培养模式立足民办四川天一学院,我院地处四川全创区成德绵核心经济带的德阳市,19943月成为全国首批、西南地区第一所国家普通高等民办高校,是全国最大的民营企业希望集团下属高校,是四川唯一一所办学历史达25年的民办高职院校。在整个项目推进过程中 ,得到了希望集团旗下特驱集团的大力支持和高度好评。“233+X”人才培养模式正是立足集团搭建的企业平台进行,如学院与四川特驱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订单班、冠名班,企业与学校互为教学实践、实习综合基地联手打造,抱团提升。为增加学院校企结合、产教融合的亮点,反映学院为集团服务、为企业服务的广度与深度,现与特驱集团完成科研合作4个,均系与特驱集团或华西希望集团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内容。四川希望教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计划投入1亿元实验实训室建设资金,到2020年,建成较完善的专业教学实验实训室(场)120个,继续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未来五年,学院建设省级科研平台1-2个,各系部分别新建校企合作研发平台2个以上;建设1-2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承担省市级以上重大科研项目5项以上;在申请专利、著作权等知识产权方面取得新的进展。四川希望教育产业集团承诺,“十三五”期间在原有基础上追加投入资金6.0亿元,用于校区基础建设和教学基本建设。同时,集团全力支持学院办学,为办好四川天一学院提供强有力的资金和政策保障。

“233+X”培养模式,突出人才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注重市场需求与行业发展,贴合地方和区域的优势,依托省级重点教改课题,从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视角出发,为达成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办学理念和发展思路,实施新的人才培养发展战略,进行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顶层设计,将人才培养目标紧密对接区域及集团发展需要,学科专业设置紧密联系产业发展需求,人才培养机制紧密契合区域产业发展要求。如,学院与绵竹市人民医院等15家企业开展了实习实训基地合作,与绵竹市剑南春集团公司、德阳市旅游协会等达成校政战略合作,得到政府大力支持。“233+x”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了校企合作、服务区域经济,培养符合市场需求、契合产业标准、满足岗位要求的高职学院应用型人才。

二、企业评价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已在职教界形成共识。在此基础上,各高职院校和专家学者分别根据各地、各专业具体教学实践,形成了多种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训练、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所面临的新课题,在这种新形势下,目前大多数民办院校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大同小异,缺乏整体构架与实施详细路径。民办四川天一学院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相结合,构建起民办职业院校“233+X”的人才培养理论模型。“233+X”是指2个平台:即与希望集团各企业和成德绵经济带的企业搭建深度融合的两个校企合作平台。3个对接:与行业企业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三个方面实现对接。3个目标:与企业深度合作中实现校企共建一系列“教、学、做”示范实训基地,制定一套服务希望集团产业链要求的专业课程标准,完善一套产教融合的教学评价体系的三个培养目标。X个措施:根据专业特质,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采取的一些列措施,如:艺术类专业设立“大师技能工作室”,结合产业建立“订单班”等,以及融入十大育人体系,建立相应制度保障与评价体系等,更好地为行业企业培养更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利用集团化办学的校企资源共建共享平台,进一步为企业员工的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发挥作用。

三、总体影响与评价

    根据对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所存在的基本问题的分析,立足于民办院校的人才培养规划,结合市场的发展趋势,借鉴优秀院校的发展历程,找准院校的发展定位,探索构建具备院校特色的高职学院应用型人才“233+X”培养模式,突出人才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注重市场需求与行业发展,贴合地方和区域的优势,从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视角出发,为达成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办学理念和发展思路,实施新的人才培养发展战略,进行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顶层设计,将人才培养目标紧密对接区域及集团发展需要,学科专业设置紧密联系产业发展需求,人才培养机制紧密契合区域产业发展要求。为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及较强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